如今高考分數線已經公布了,高考志愿填報就要開始了,在填報志愿了解一些高考術語也是很重要的的,很多人對于高考投檔線和高考錄取分數線的區別不是很明了,那么 高考投檔線是什么?
高考投檔線是什么?
投檔分數線就是各個院校按照根據文科或理科的招生計劃,以1:1.2的比例形成的投檔*低分數線,也叫調擋線或提檔線。投檔線就是各高校能接受的*低分數,低于這個分數就寧缺毋濫,即使招不到生源也不會降分。舉個例子來說,某高校的招生計劃是30人,有80人符合條件,省招生辦會以1:1.2的比例投遞36份檔案到該高校,擇優錄取30人后,其余6人被退檔。而100%投檔的情況下,被退檔的可能性就很小,因為如果退檔就說明該高校不能完成招生計劃。
院校投檔分數線是指以院校為單位,按招生院校同一科類(如文科或理科)招生計劃數的一定比例,在對**志愿投檔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院校調檔*低成績標準。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的投檔分數線,簡稱投檔線也稱調檔線或提檔線。
一、投檔比例
為了招收到***、*適合的學生,也為了**錄取的圓滿完成,90%的高校在調取學生檔案時,都會超出計劃數來超額調閱,這時候實際調閱數與計劃數之比就是投檔比例。一般一所學校的投檔比例為1:1.2,意思是,某院校計劃招100個人,就會調取120份考生檔案,之后按照篩選退掉后面多余的20個人檔案。
例如:一本大學A理工類計劃招收30人,而填報該校且成績在**批本科錄取控制分數線上的有80人。
省招辦按招生計劃數的1.2倍(30×1.2)需投檔36份到A高校,計算機將這80人按招投總分從高分到低分排序,排序在第36位考生的招投總分即為A校本批次理工類的投檔線。
這入檔的36名考生,經學校審閱,擇優錄取其中30人,將不予錄取的6人檔案退回省招辦。
從這個例子中,我們可以看到“投檔比例”比你主觀填錯志愿更可怕。因為,它是省招辦根據招生計劃、高考成績、當地政策等因素,硬性規定的錄取規則之一。也就是說,每年總會有部分考生因為這個“投檔比例”被退檔,無緣大學或降于下一個批次錄取。一般我們會建議考生填報投檔比例為1:1~1:1.05之間的高校,這樣退檔比例小。
投檔線不等于錄取分數線
說完投檔分數線,大家一定想知道它和錄取線有什么區別。其實,錄取線就是各高校錄取工作完成后,把所錄取的分數*低的考生分數公布出來,作為*低分數線,這關鍵還要看報考會不會出現扎堆現象,如果特別多的人報相同的的學校和專業,就會因激烈的競爭而把*低分數線提上來,導致今年分數線遠遠高于往年。
很多家長和考生會把“投檔線”當做“錄取分數線”,因為這兩種線都可以代表著進入某所大學的資格線。其實,細分的話,可以看出這兩條線的差別。
錄取分數線:即招生院校按計劃錄取完成后的*低分數線或者是分專業*低分數線。
投檔線:指以院校為單位,按招生院校同一科類(如文科或理科)招生計劃數的一定比例(即投檔比例1:1.2以內),在對**志愿投檔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院校調檔*低成績標準。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的投檔分數線,簡稱投檔線。
從定義上,我們可以看到錄取分數線和投檔線*相同的地方,就是兩者都是“*低分數線”。
不同點在于一個是院校錄取完成后形成的*低分數線,而另一個投檔線是院校投檔完成后形成的*低分數線。
就拿我們在**點中例舉的例子來說,一本A高校理工類計劃30人,省招辦按招生計劃數的1.2倍(30×1.2)需投檔36份,計算機將這80人按招投總分從高分到低分排序,排序在第36位考生的招投總分即為該校本批次理工類的投檔線。
學校經審閱,擇優錄取其中30人,這其中被錄取的30人中,排名第30位的考生的分數即為錄取分數線。